来源:人民日报
改革是块试金石
(一谈解开思想扣子、迈开改革步子)
党的十八大以来,一系列抓铁有痕的举措,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振。具体到每一个领导干部,怎样衡量改作风的成效,如何定义好干部的作为?改革是最好的试金石。
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,其成败直接关系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。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,需要加快简政放权的步伐;推进新型城镇化,亟盼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;构建现代财政制度,必须有财税制度改革的深化;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,离不开党的纪检制度改革;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,呼唤司法体制改革的提速……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,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通过改革释放制度新红利、注入发展新动力;落实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要求,既是当前工作的头号任务,也是领导干部肩负的神圣使命。
目标是否坚定,决定改革的成败;落实能否到位,决定蓝图的实现。全面深化改革启动半年多来,各级领导干部不避艰险、恪尽职守,按照中央部署积极有为推进各项改革任务。与此同时,改革时刻面临着“更上层楼”的挑战,呼唤着各级干部迎难而上的担当。尤其是,当改革改到自己头上的时候,能否不为个人利益束缚、不被部门和地方“考虑”所影响?面对公与私的考验,当前与长远、全局与局部的权衡,是让大我战胜小我、勇气超越利益,还是左顾右盼、畏首畏尾、不惹事不做事、等待观望?
干部干部,先干一步,怎么干,干什么,就蕴含在对待全面深化改革的态度之中。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,是躲避改革,还是引领改革,是从口头上落实改革,还是在实际中推进改革,是真心诚意支持改革,还是有条件有保留地对待改革,选择的过程就是一次洗礼的过程。全面深化改革,作为当下最为重要的政治任务,无疑是检验干部思想上是否合格、作风上是否过硬、状态上是否最佳的试金石。
八项规定出台了一年半时间,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已满一年,党风政风有何实质变化,党员干部能不能讲政治、顾大局、敢担当,对待改革的态度和行动就是最直接的证明,改革的进展和成效就是最有力的展示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,对党员干部的作风和状态来一次系统检视、全面打磨,也是深化作风建设的题中之义。在改革大潮的洗礼中,敢为人先、勇于创新的好干部才能脱颖而出,作风改进的成效才能进一步巩固。
一代有一代的使命,一任有一任的担当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指出,“面临改革大潮,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”“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、英勇献身,现在,就是要勇于改革、善于改革”。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、机遇意识、责任意识,坚定不移贯彻中央改革决策部署,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攻坚步伐,领导干部方能磨练意志、砥砺作风、提高能力,创造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使命、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。
干部的价值在干事
(二谈解开思想扣子、迈开改革步子)
20年了,辽宁锦州还在怀念他们永远的书记张鸣岐。30年了,山东寿光仍涌动着“王伯祥热”。50年了,人们长忆焦裕禄“把泪焦桐成雨”。俗言岁月无情,可为何这么长的岁月,却洗不去人们的记忆?
在百姓心中,很多人都是过眼烟云。惟有那些真心干事的人,不因岁月而淘尽,而会久久让百姓惦念,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留存。因而,尽管工作时间是有限的,但为百姓干事却会让干部绽放无限的价值;生命是短暂的,但群众的口碑却让生命富有了永恒的意义。要说人生的价值、生命的意义,还有比这更崇高、更宝贵的吗?
岁月会改变我们的很多看法。但是,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,干部的价值在于干事,这样的基本看法却不会改变,也不能改变。对于各级干部来说,既然选择了从政这条路,干事就应成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,不因财贿动其心,不因爵禄移其志,不因困难废其衷。张鸣岐、王伯祥、焦裕禄们,正是笃定了这样的价值选择,成就了人生的高度,绽放了生命的华彩。
新一轮改革大潮滚滚向前。顺应这样的大势,把人生的理想信念融入到改革的时代洪流中,在推进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,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,也是各级干部面临的机遇。今天,我们谛听到广大干部顺应改革潮流、迈出改革步子的坚实足音,但也看到还有一些干部在犹豫、在观望、在畏难,出工不出力,挂帅不出征,只动嘴皮不动脚步,甚至磨洋工、撂挑子。如果我们不及时警醒,又如何能做到仰无愧于天,俯不怍于地,内无悔于心?
在其位,就要谋其政,尸位素餐者,有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。毋庸讳言,要干事,就会有困难;要改革,就会遇阻力,甚至还会受到委屈、做出牺牲。但是,不干事行吗?我们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?改革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之举。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,如果没有一点担当精神,没有一点开拓进取、建功立业的劲头,不能做到守土有责、守土负责、守土尽责,岂不愧对时代?改革的蓝图、百姓的期待岂不都要成空?
还应当看到,有的干部“为官不为”的背后,藏着自己的“小九九”。感觉“铁八条”、反“四风”束缚得紧了,让自己不自在、不方便;担心干事容易“出事”,于是搞起了明哲保身的那一套,不求过得硬、只求过得去。事实上,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,哪些对,哪些不对,哪些该做,哪些不该做,内心里都很清楚。位子是干出来的,不是坐出来的;只占位不干事,终究也坐不稳位子。惟有破除私心、成全公义,守得住底线、把得住原则,方能彰显干部的价值,提升人生的境界。
古人讲:“操守要有真宰,无真宰则遇事便倒,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?”各级干部抱定自己的信念,拿出甩开膀子的干劲,我们就能推动改革号巨轮劈波斩浪,书写顶天立地的人生精彩。
有能力才能解压力
(三谈解开思想扣子、迈开改革步子)
发展的速度、改革的深度,标注着工作的强度、治理的难度。“担子重、难题多、压力大”,许多干部都有这样的感受。面对各种问题矛盾,“新办法不会用,老办法不管用,硬办法不敢用,软办法不顶用”等现象也普遍存在。这就提醒我们,解开思想扣子、迈开改革步子,需处理好压力与能力的关系,以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断化解工作压力。
“举目有风景之异,思之有今昔之叹。”平心而论,今天各级干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空前复杂。征地拆迁、就业社保、食品安全、维权维稳等,哪一项不是挠头事?群众的参与意识、权利意识、利益诉求等,哪一样不比以前大大增强?既要金山银山,又要绿水青山;既要调整结构,又要确保就业,相比以前,“两难”问题越来越多。对干部而言,矛盾问题是压力,也是动力,是施展才干、大有作为的机遇。
从主观方面说,谋事在人,成事也在人,打铁还需自身硬。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,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,要认识好、解决好,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。由此看来,对工作压力的焦虑,也是能力不足、本领恐慌的体现。从简政放权后的管理创新,到群众工作的与时俱进,从建设生态文明,到优化社会治理,无不要求我们有新思路、新视野、新办法。有能力上的新提升,才能因时而变、随事而制,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。
“熟水性,好划船”,只有加强学习、增长能力,增强工作的科学性、预见性、主动性,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、不知而盲、无知而乱的困境,面对风险“稳坐钓鱼船”,面对机遇“风正一帆悬”。否则,“盲人骑瞎马,夜半临深池”,不仅不能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,而且有迷失方向、落后于时代的危险。各级干部的本领大小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,更是关乎改革成败的重要问题。
不日新者必日退。知识更新的速度从未像今天这样迅疾。有研究机构指出,一年不学习,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%。在“知识爆炸”的信息时代,学习时刻放松不得,提升能力丝毫懈怠不得。现在,作风建设深入推进,许多干部脱离了文山会海,远离了迎来送往,告别了觥筹交错,正是集中精力和时间抓学习、搞调研、解难题的好时候。到改革发展一线去增长才干,在为民解忧的实践中赢得人心,这才是干部最好的“降压药”、最坚实的成长阶梯。各地各部门和各级党组织也要有长远眼光,积极创造条件,及时给党员干部培训充电。
“为政不在言多,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;当官务持大体,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。”作为党的干部,就应心怀责任,敢于担当。与群众的期待相比,怎样努力也还有差距;用改革发展的要求衡量,工作总会有诸多不足,只有不待扬鞭自奋蹄,扎扎实实强本领,尽心尽力做实事,才能干一番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事业。